近年来,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中国足坛悄然兴起:越来越多的英国球员选择离开欧洲主流联赛,加盟中超俱乐部。从曾经的英超名将到英冠替补,这股"英伦东渡"潮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? 记得2016年冬天,当上海申花宣布签下前切尔西球星登巴·巴时,整个中国足坛为之震动。这位塞内加尔裔的英格兰球员不仅带来了英超级别的技术,更开启了英国球员来华淘金的新纪元。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。北京国安名宿马季奇曾公开批评:"有些英国球员把这里当作养老院,训练态度令人失望。"确实,像前热刺中场保利尼奥这样的成功案例毕竟是少数。 这位29岁的英冠后卫去年加盟某中超保级队,年薪暴涨至120万英镑。"在英格兰我可能一辈子都赚不到这么多钱,"他在采访中表示,"虽然要适应新的文化,但为了家人值得冒险。" 随着中超限薪令的实施,这股热潮正在降温。但专家预测,未来仍会有英国球员选择来华,只是数量和质量都会更加理性。毕竟,在足球全球化的今天,人才的流动永远遵循着价值规律。当英伦足球遇上东方资本
"在中国踢球的收入是英超的3-5倍,而且竞争压力小得多。"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纪人坦言。
金钱不是唯一吸引力
典型案例:约翰·史密斯(化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