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奕博的转会事件揭示出了CBA球员归属认定的混乱,也呈现了CBA行业内的一些问题。然而,很多人只是对此事愤怒地指责CBA的业余管理,却忽略了这件事并非完全怪罪于CBA的业余管理制度。
在CBA联赛中,虽然大多数球队拥有自己的股权,但球员的归属权并不完全归属于俱乐部。这是因为CBA联赛的主要血脉来自青训系统,各俱乐部的青训项目都与当地体育局挂钩,这种情况在CBA中普遍存在,除了少数像广厦这样的俱乐部外,大多数俱乐部都受到这种情况的影响。
这种合作对俱乐部来说有利大于弊,因为与当地体育局合作可以更好地吸纳人才参与青训项目,例如安排球员退役后进入体育系统工作等。此外,体育局还会承担部分球员青训费用。
然而,问题在于体育局容易干预和管理球队事务,一些俱乐部至今存在着体育局持有CBA球队股份的情况。过去,一些俱乐部曾尝试将股份出售给非当地公司,但由于体育局反对而未能实现,因为即使没有股份,很多球队的球员仍由体育局提供。在这种情况下,体育局常常会要求保留球员,否则球队可能只剩下一个空壳,如目前宁波队所处的困境。
展开全文
需要注意的是,体育局支持CBA球队通常基于两个原因,一是地方体育产业发展需求,二是全运会考虑。对球员来说,有体育局的支持也有好处,尤其是对于一些较不职业化的体育项目,但对于较为职业化的项目,球员想要转会时就会碰上诸如王奕博的情况,利弊并存。
而随着CBA颁布所谓的标准合同,许多人认为这将增加球员流通性,但实际上可能会限制球员的流动。以前,没有与体育局关系的球员可以自由转会,例如像李根。然而,现在情况变得更为复杂,许多因经济原因困难的民营俱乐部难以继续支撑,而体育局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资助他们,导致了目前球员流动的状况。
欢迎关注我们,一起探讨不同视角下的篮球世界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