极速求生:F1安全之路上的血泪史
2023年,效力于英超利物浦俱乐部的葡萄牙前锋迪奥哥·若塔与其弟弟双双殒命于西班牙A-52公路。弟弟驾驶的兰博基尼在超车后因路况恶劣失控,撞断护栏,车辆随即爆炸起火,两人被困火海,最终葬身火场,震惊全球足坛。这场悲剧与电影《F1:狂飙飞车》中的一场赛道事故惊人相似:片中,乔舒亚·皮尔斯在蒙扎著名的帕拉波利卡弯试图超越维斯塔潘时,因刹车过晚失控,冲上路肩,赛车飞出跑道,撞上护墙后起火。然而,皮尔斯却幸运地获救,仅受轻伤,几周后便重返赛场。
这不禁让人深思:为何速度更快、座舱暴露程度更高的F1赛车,反而比超跑更安全?有人认为,F1的巨额商业价值使其在安全科技投入上更为慷慨。但事实是,F1如今的每一项安全措施,都凝结着无数车手的鲜血与生命。F1在经历了无数惨烈的车祸后,才逐渐摸索出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,但即使如此,死亡的阴影依然随时笼罩着赛道。
电影《F1:狂飙飞车》中,事故的展现分为三种类型,其原型均可在F1历史上找到对应,甚至现实往往更加残酷:
第一类:人为制造的事故。例如,布拉德·皮特饰演的桑尼·海耶斯为了触发“安全车”机制,故意策划了多次撞车事故。这与2008年新加坡大奖赛雷诺车队操纵车手皮奎特撞车事件如出一辙,事后调查指向车队老板弗拉维奥·布里亚托利和技术总监帕特·西蒙兹。 更早的1990年日本站,塞纳与普罗斯特的“故意碰撞”也属于此类,两人双双退赛,塞纳最终以微弱优势夺冠。
第二类:“同归于尽”式的碰撞。通常发生在两名车手激烈争夺,互不相让的时刻。2021年汉密尔顿与维斯塔潘的“F1两大战役”便是典型代表。英国站,汉密尔顿撞击维斯塔潘,后者赛车失控,承受了51G的瞬间撞击力;意大利蒙扎,维斯塔潘赛车碾过汉密尔顿赛车,幸亏Halo系统保护,才避免了灾难性后果。这类事故的危险性在于其偶然性,车手难以预判。
第三类:令人心碎的致命意外。1994年圣马力诺大奖赛成为F1历史上最黑暗的周末。周五练习赛,巴里切罗以225公里/小时的速度撞墙,赛车剧烈翻滚起火。这一惨剧,连同随后发生的拉岑伯格和塞纳的死亡事故,彻底粉碎了人们对F1安全性的幻想。 伊莫拉惨案震惊全球,F1被贴上“死亡运动”的标签,面临巨大的品牌危机和赞助商撤资风险,甚至引发了法律调查。 这起事故促使国际汽联(FIA)紧急采取措施,强制降低赛车速度,包括限制引擎进气、简化车翼、增加底盘木板等,部分赛道高速弯也增设了临时减速弯。
“安全时代”的开端:
在杰基·斯图尔特爵士等人的推动下,F1的安全措施才逐步完善。斯图尔特目睹了太多队友和朋友死于赛道,他曾悲痛地说:“我失去了所有朋友,所有与我同场竞技过的顶级车手,都没活下来,他们都在赛场上死去了。” 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,F1几乎没有安全措施可言:车手不系安全带,头盔简陋,赛道缺乏护栏和医疗团队。从1950年到1974年,24个赛季中,世界锦标赛大奖赛周末就有16位车手丧生。
展开全文
斯图尔特推动了赛道安全设施的改进,强制使用六点式安全带、灭火系统、防火头盔和赛车服,建立了车手协会和赛道移动医疗中心,配备了直升机和专业的医疗团队,并引入了安全车和虚拟安全车。这套框架挽救了无数车手的生命,包括尼基·劳达在1976年纽博格林赛道的事故,以及马丁·唐纳利的西班牙大奖赛事故。
然而,即使有了这些措施,塞纳和拉岑伯格依然离开了人世。拉岑伯格的死因是颅底骨折,这暴露了头部在赛车安全中的脆弱性。因此,HANS系统(头部和颈部支撑系统)应运而生,它通过高强度系带连接头盔和车手肩部项圈,确保头部和躯干协同减速,避免脖子承受全部冲击力。自2003年起,HANS系统成为F1强制装备,从此F1再无因颅底骨折导致的死亡事故。
比安奇的悲剧与Halo的诞生:
2014年日本站,比安奇的事故再次暴露了安全体系的漏洞。他的赛车撞上了一辆正在吊运事故车的重型吊车,头部遭受了剧烈冲击,最终因弥漫性轴索损伤离世。这起事故促进了Halo驾驶舱保护系统的研发和强制引入。Halo是一个T形钛合金结构,能有效抵挡飞向车手头部的碎片和大型物体。尽管它略微遮挡视线,但自2018年强制使用以来,Halo已多次拯救车手性命,例如勒克莱尔、汉密尔顿、周冠宇等车手的逃生。
2020年巴林站,格罗斯让的死里逃生则堪称F1安全科技的集大成者。他的赛车以超过220公里/小时的速度撞上护栏,被撕裂成两半,瞬间燃起熊熊大火,但他最终仅受轻伤,毫发无伤。这场事故将F1的安全科技实力展现得淋漓尽致,也提升了F1的商业价值。
然而,安全并非完美无缺:
尽管F1的安全技术不断进步,但依然存在潜在的风险。格罗斯让事故中,赛车直接扎穿钢制护栏,暴露了护栏设计的不足。各种护栏都有其局限性:钢制护栏在正面撞击时效果不佳;混凝土墙风险极高;轮胎墙容易导致赛车被“钩住”而剧烈翻滚;Tecpro护墙也需要足够滑动空间才能发挥作用。
2022年日本大奖赛,加斯利险些撞上赛道上的救援吊车,再次凸显了赛道安全的重要性。 这起事故与2019年F2比利时斯帕站安托万·于贝尔的“T字撞击”事故异曲同工,后者以250公里/小时的速度撞上静止的赛车,结果酿成悲剧,也暴露出赛车侧面防撞结构的局限性。
人与人之间的博弈:
除了技术因素,人为因素也影响着F1的安全。2005年美国站,舒马赫爆胎撞墙,米其林与普利司通轮胎供应商之间的商业竞争,导致米其林车队缺乏必要信息,最终引发米其林车队集体退赛。 这些商业竞争、政治博弈,客观上也促进了F1安全措施的改进。
1976年,劳达在纽博格林大火事故后,在日本站比赛因恶劣天气退赛,为车手树立了生命高于一切的榜样。
结语:
F1的安全之路是一部充满血泪与教训的史诗。尽管科技不断进步,但潜在的风险依然存在。只有不断反思、改进,才能让赛车运动更加安全,让车手们能够在赛道上尽情挥洒汗水,追求速度与激情,而无需担心死亡的威胁。 这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永无止境的旅程。
"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